010-62225769 bbg@bjbqejjh.org.cn

News center

新闻详情

> 新闻详情
向所有“医”心向党、踔厉奋进的中国医师致敬

时间:2022-08-19

副本_致敬中国医师节线描手绘风海报__2022-08-17+11_13_05.jpeg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全国上下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特摘选两位深度参与基金会公益项目的中国医师代表,他是有着37年以上党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长,以及深耕房颤30多年的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马长生主任,借此向对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致敬,是你们的满腔热情与砥砺奋进,让我们“医”路健康同行,与世界温暖相拥。


image001.jpg


精确放疗,和时间赛跑的“领路人”——于金明




       他的时间表上,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并尽可能减少社交活动。一般人都说我明天干什么,后天干什么,而他总是说几点几分我干什么,几点几分我到哪里。


       他说:“我的专业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组织;我的方向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健康组织。”他就是全国肿瘤放疗领域唯一的院士——于金明,也是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白求恩· 肿瘤放疗转化医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评审委员会主席。


       2018年底,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发表了《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评估了185个国家的36种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全球第一,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确诊患癌、将近5人死于癌症。很多患者一旦确诊患上肿瘤就觉得“天塌下来了”“生活没有希望了”。于金明是那个为无数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的人。


       从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省肿瘤医院至今,于金明没有离开过病房与患者,医生是他生命的底色和最基本的职业定位。


       从医几十年来,于金明亲自治疗了数以万计的肿瘤病人,治愈了大量患者,使他们重返工作岗位,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病人在和疾病赛跑,我们则是和时间赛跑,要争取跑得更快。”他说。


       众所周知,放疗是把双刃剑,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如何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最有利于患者的节点? 于金明带领团队扎进临床科研一线,天天晚上加班,包子和鸡蛋汤成为他们的标配晚餐,以至于他的同事们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包子就反胃。


       儿时的奇思妙想或者游戏经历往往能够成为一些新奇创意的源头。小时候用放大镜照火柴头的灵感启发了于金明,1995年,他创造性地提出“精确放疗”理念,而精确放疗要打破两个瓶颈,“首先是靶区如何精确勾画,另一个是射线如何精确施照。就像你要开枪射击,首先要确定目标在哪,不能好人也打,坏人也打。然后,就是怎样击中目标了。”


       在追求精确的道路上,于金明带领团队利用多学科优势开展集成攻关,不断前行:根据肿瘤形状各异、分化程度不同的特点,产生了“适形放疗”的思路,无论肿瘤如何变化,照射射线可以为它“量身定做”;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奇形怪状的肿瘤,又开始了“调强放疗”研究,通过改变每一束射线的强度分布,得到一个更精确更合理的剂量分布。把科研和临床相结合,以于金明为首研制的“逆向动态调强放疗系统”,实现了适形与调强的完美结合,填补了国内空白。


       “精确放疗”技术使山东省肿瘤医院的肿瘤治愈率提高到40%―4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中国肿瘤治疗从常规放疗进入到“精确放疗”时代。其研究被美国主要学术媒体《ASCO News》评价为“革命性的技术和突破性的创新”。他的研究成果先后改写了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肿瘤诊疗指南,美国国家癌症治疗协作网(NCCN)也据此修订了肺癌放疗指南。


       2006年,他应邀在美国肿瘤学术年会上作主会场报告,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成为该领域的中国第一人、中国放疗的“领路人”。


       2011年,于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我国肿瘤精确放疗的奠基人。


       2021年10月,山东省肿瘤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一篇名为“于金明院士的裤子”的文章,讲述了于金明院士的一件小事。


       今天早上一上班,于金明院士带来他的一条裤子请我们同事杨大姐帮忙修改,我无意中看了一眼,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条破裤子!这是一条旧的灰蓝色的软牛仔裤,从颜色、款式和质地来看,应该是有年头了。裤管已经泛白,裤脚都磨破了,露出已经不那么白的线头,关键是,裤子的裆部是明显补过的!我给院士开玩笑:“院长,这年头连我们老家的农民都不再穿补丁衣服了,您这是引领新时尚吗?”院士毫不在意地说:“这有什么呀,补补一样穿啊!再说在这个部位又没有谁看得见。我的枕巾也是破的呀,你师母说用着既舒服又环保。虽然现在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小康了,可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呢!


       自己穿一条补了又补的裤子,而背后于金明院士却拿出自己的数百万奖金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以提携刻苦攻关、勇攀高峰的青年科研人员,还和爱人拿出上百万资金资助优秀学子、贫困学生。



image003.jpg

于金明院士参与基金会项目合影(右七)


2022年7月1日,于金明院士为山东肿瘤医院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他在专题党课中回顾了党的历史,深刻阐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而他也正在用大医精诚的实际行动和砥砺前行的精神,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敢于引领、勇挑重任的担当作为,谱写着“健康中国”道路上追梦逐梦、奋发圆梦的新时代华章。



素材来源:大众日报  科技报 大众网




image005.jpg


 老老实实做医生,习惯思考中国房颤患者的未来——马长生


       在中国心血管领域谈起房颤治疗,无论是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还是边远地区的医生,都会自然地提到“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马长生。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率是5—7倍,死亡风险率是1.5—1.9倍。


       “国外同行早在1994年就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但是当时的成功率只有30%—40%,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那时导管消融根治房颤的前途并不乐观。”马长生说。因此业内人士曾经形容,如果把室上性心动速消融看成座小山坡,那么房颤消融就是珠峰的顶峰。为此,不少业内专家望而却步。


       1984年,马长生大学毕业。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转型期,有一阵子流行“读书无用论”,“手术刀不如剃头刀,听诊器不如方向盘”,很多人迷茫,出现了出国热、经商热。面对迷茫,马长生想的是:没有能力和信心去出国、下海,那就老老实实做医生。几十年的老老实实,几十年的坚持,让他成了“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


       起初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做主治医生的三年时间里,他熟练地掌握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心脏瓣膜病扩张术。1992年4月,在同学的引见下,马长生来到了北大医院心内科,跟随刚刚从国外归国的胡大一教授,开展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新技术,那时马长生教授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北大医院,理论和临床基本功扎实的马长生把射频消融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领域的第一号种子选手,胡大一多次调侃他说:“马长生刚来时连射频是电还是油都不知道,现在竟然成了这个领域的技术权威。”



       1998年,马长生教授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此后一直致力于我国房颤诊疗事业发展,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消融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大幅降低了关键步骤的操作难度和培训周期。直接培训了全国各地以及印度、越南、泰国、非洲等地上百家医院房颤导管消融的专科医师。马长生团队的研究成果改写了国际房颤管理指南,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引领至国际一流水平。


       大部分来找马长生教授的患者,都是冲着他的手术来的,而且各个都希望他能亲自主刀手术,他从不拒绝任何患者这样的要求。每当病人提出这一要求,他会说“可以,你告诉病房要马长生做手术,他们会安排”。


       有的患者听到马长生教授这么说,就很放心去办理登记,等候住院了。也有的患者心存疑虑,不肯轻易离开。


       遇到将信将疑的患者,马长生总是笑笑说“你放心,只要你说了,病房一定会安排”。


       他说,“病人找你手术,你在旁边站着,病人就放心,就踏实”。


KF截图104398859.png

马长生教授专访


       中国心电生理从引入至今,30年过去了,“当前我国房颤射频消融术在技术操作、安全系数、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没有任何区别。”马长生教授言语中的自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者的自信与能力。


       马长生教授作为我国房颤的领军人物,他对房颤未来的方向只有一个词——“科研”。几十年的从医经历和荣誉收获,马长生教授更多的感受是想办法让自己治病救人的“本领”越来越大。完美的手术固然重要,病区的扩大也是必需,但如何从源头上堵住房颤高发,已经成为影响马长生学术研究的一个目标。


       “想要做到世界一流的医学,我们就要有最好的临床、最好的研究、最好的人才。”马教授带领的房颤团队拥有顶尖的水平,在国际上也不遑多让。对于科室建设的经验,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病看好、做好研究、带好人才。临床要扎实,没有最好的临床,也不可能做最好的研究;没有最好的研究,临床也达不到最好。


       马长生教授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心脏电生理的队伍,共同守护健康中国“心”!


       2020年起,在每年的“中国房颤日”当天,马长生教授一如既往会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开展相关房颤日疾病公众科普公益传播活动,2021年还推出了“护心爱脑 健康一生”——2021中国房颤日特别策划主题活动。


image007.jpg


       马长生教授表示,随着临床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现在进行相应的筛查诊断比过去方便得多。“过去到医院检查24小时心电图很麻烦,而现在患者在医院贴上电极后就可以回家,很方便也很便宜,通过检查结果就可以知道患者在监测的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发作房颤了。”现在很多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比如依据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脉搏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就可以对房颤进行检测和判断。


       医学的进步、患者的康健,离不开医、教、研每一步。正是像马长生教授一样踏踏实实从医的中国医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变为世界医学强国,临床研究成为世界一流的希望。



向所有的中国医师致敬!





素材来源:39健康网 中国医学论坛报